生活偏袒的,永远是能够坚持成长的人。
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:
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
兔子没有角,菩提也不在世外。
你的日常生活,就是你的道场,你的坛城。
读好书,交高人,见世面,这些生活中的平常处,便是最好的修行,
01 读好书
古人说:闲居可以养志,诗书足以自娱。
世人以读书为苦役,爱书者以读书为闲情雅趣。
闲中觅伴书为上,身外无求睡最安,是非荣辱不到处,卷书一榻清昼眠。
人生最美好的事,莫过于有闲读书。
《魏书.李谧传》中记载:
南北朝人李谧,自幼好学,博览典籍,平生无意仕途,屡征不就,闭门绝迹,将家中财产都花在搜罗书籍上。
他说:“丈夫拥书万卷,何暇南面百城。”
其大意是,大丈夫有万卷书可读,胜过拥有百座城池的君主。
一本好的书,便是一盏明灯,让我们在那些晦涩阴翳的日子里,找到些许明媚,让心靠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。
周国平说:
“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,品尝到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,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。”
读书可以开茅塞、除鄙见,得新知、增学问,广识见、养性灵。
人生有书可读,有闲能读,是一件幸事。
02 交高人
作家冯唐说:
“贵人不是有钱人、有权人,不是帮你遇事平事儿的人。”
贵人是在暗夜海洋里,点醒方向的灯塔一样的人,是腿摔断了之后的拐杖一样的人,是非常不开心时候的酒一样的人,是渴了很久之后的水一样的人。
所谓高人,既不是权贵,也不是酒肉朋友。
而是在人品见识上,有过人之处,能在精神上、灵魂上支持你、鼓励你、帮助你,在你有所不足时,指正你,在你跌落谷底时,安慰你的人。
1917年,由于湖南老家遭遇匪患,齐白石第二次来到北京,做起了北漂,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、刻印。
由于画风偏冷,并不受时人的喜爱,卖画生涯也是相当的落寞。
有时候标价很低,仍然无人问津。
在机缘巧合之下,陈师曾看到了齐白石的作品,对这位“湖南乡下老农”的画非常感兴趣。
陈师曾出身名门,祖父是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,胞弟是史学大家陈寅恪,他自己也是北京师范的美术教授。
陈师曾特意去拜会了齐白石,他觉得齐白石的画格调很高,但画法太过拘谨,建议他要放开画。
在陈师曾的劝告下,齐白石开始“衰年变法”。
他在《齐白石自传》中写道:
“余作画数十年,未称己意,……师曾劝我自出新意,变通画法,我听了他话,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。”
后来,陈师曾把齐白石等人的画,带去日本展览,引起轰动,齐白石的画被抢购一空,价格也在众多名家之上,从此齐白石声名鹊起。
古人说:砥砺岂必多,一璧胜万珉。
意思是说,交朋友不在多,贵在交真诚的朋友,互相砥砺。
拥有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运,他像一面镜子,帮你认清自己。
他真心关心你,为你的失误痛心,直言指出你的缺点。
能跟这样的人作朋友,互相切磋,相互督促,那么前进的道路上,就会少走弯路,多出成果。
03 见世面
电影《一代宗师》中说,人这一生,要见自己,见天地,见众生。
见了自己,感受了本我和真我,所以豁达;
见了天地,体会了伟大与渺小,所以谦卑;
见了众生,明白了众生相,所以宽容。
见过的世面越多,对世界的感知越深刻。
一个人,只有走过更多的路、欣赏过更多的风景,才知道什么是理想中的自己,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明代大画家徐渭,被黄宾虹誉为“三百年无人能及”,齐白石恨不得早生三百年为其“磨墨理纸”,郑板桥愿为“青藤门下走狗”。
这样一位卓然大家,早年却并不得志。
本是神童,却屡试不第,甚至到四十一岁时,还是个秀才。
但考场失意的徐渭,并没有就此沉沦,而是选择了走出去,见世面。
袁宏道在《徐文长传》中写道:
“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,遂乃放浪曲蘖,恣情山水,走齐、鲁、燕、赵之地,穷览朔漠。
其所见山奔海立、沙起云行、雨鸣树偃、幽谷大都、人物鱼鸟,一切可惊可愕之状,一一皆达之于诗。
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,英雄失路、托足无门之悲,故其为诗,如嗔如笑,如水鸣峡,如种出土,如寡妇之夜哭、羁人之寒起。
……匠心独出,有王者气,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。
……间以其余,旁溢为花鸟,皆超逸有致。”
意思是:徐渭科场不偶,官场失意,出走后,山奔海立、沙起云行、幽谷大都、人物鱼鸟……天地间的这一切,给了他极大的震撼。
在识得的天地境界之后,他为诗则匠心独出,为画则超逸有致,终为一代大家。
你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遇过的人,这一切构成了你人生的格局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
不要在自己固有的区域内打转,外面天地很大,勇敢地走出去,多见见世面,人生才会进入更广阔的天地。
人这一生要走很多的路,但有一条路不能拒绝,那就是成长的路。
因为命运钟爱的,从来都是愿意慢慢变好的人;生活偏袒的,永远是能够坚持成长的人。
所以,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迷茫和抱怨上,不如认真对待每一段时光。
活在当下,读好书、交高人、见世面,一边向下扎根,一边向上生长。
作者:抱蒲堂主人 来源:抱蒲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