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想改变自己, 为何总是回到老路上?
除非被逼到走投无路,否则人怎么下决心都不会改变。
换句话说,只要老路还走得通,人就不会改弦更张。
现状虽然不舒服、不方便,可毕竟熟悉。用老办法能一定程度上预测结果(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),不变意味着可以预见下一步;相反,用新办法就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而无法预测将来比人们想象的更难以承受。
勉强改变不会成功,重要的是“善用”自己。
首先,你要改变的是行为而不是性格,只有行为才能被有意识地改变。
比如你不想随大流,那就被人约酒时每三次拒绝一次。
比如做个豁达的妻子很难,那你至少可以对晚回家的丈夫面带微笑地说:“回家啦!”虽然这不一定能让丈夫变好,可你心里的感觉总比恼火强吧?
再比如看到孩子不学习就生气,那你就不要看。虽说不管孩子可能越来越不学习,但要是骂了也不学,你的怒火就是纯纯的损失。
这里面最重要的是:一开始不要把门槛设得太高,等有了一点成功后再逐渐提高难度。
另外,如果很难改变自己,审视过去的自己也能让你换个活法。
阿德勒说:“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,而是如何使用被给予之物。”
据说米开朗琪罗雕刻大卫像的大理石上原本有一道巨大的裂缝,所以从来无人问津,直到米开朗琪罗从中看到了大卫,造出了大卫。
“自己”这件工具是没法换的。
哪怕“自己”有瑕疵,关键问题还是如何“使用”。
你可以试着把自认为的缺点当作长处,就像手机、电脑升级系统后不用换机就能获得新工具一样,你不妨也试着给“自己”做个升级吧。
02 要忙的事情太多, 压力太大怎么办?
压力来自差距,要点就是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。
这里的“理想”指的是即使有很多事也能轻松完成——尽管想高效处理多项工作真的是很难。
我的理想是“在截稿日前按部就班地写完”,我的现实是“只写了一点,不可能赶上截稿日”,于是就产生了巨大压力。
家务和育儿也一样,当你发现有太多事要做,你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。
怎么才能减轻压力呢?
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要做的事。
可能有人会反驳:“就是减不了才崩溃啊!”那么,改变心态也是可以减轻压力的。
压力源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,所以我们就要缩小差距,办法之一就是拉低理想,也就是“减少待办”。
要做到这点,我们先得搞清楚这件事是不是必须做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只是自以为某件事是必须做的。
不想去就拒绝吧,虽然可能会被说不合群,但是如果想守住自己的时间,就要为自由的生活付出代价。
另一种减压方法是“拉高现实”。
事情只有必须做的、想做的和能做的三种,这里头我们能干的其实只有第三种,从能做的开始。所以,我们要循序渐进,不要想着一次完成,做一点歇一下,如此循环。
虽说马上开始最没压力,但要是决定今天不做,那就想好什么时候做,并且在那之前不要再想,这样就没有压力。
压力最大的莫过于一边想着得赶紧做一边什么也不做。
“不想”是放松的必要条件。
03 总爱跟别人比较, 如何才能喜欢自己?
只要肯努力,人就能喜欢上自己。
比如我说:“你不喜欢自己是因为你期望如此。”
如果你回答:“从来没人说我好,所以我不喜欢自己。”
我会告诉你:外界的评价和自身的价值是两回事,被人称赞你可能会开心,但那也只是别人的评价,并不能为你增添价值。
如果能区分评价和价值,你就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价,也不会因缺乏肯定而自我厌恶。
你还可以尝试把自认为缺点的特质想象为优点。
比如有人认为自己“阴暗”“消极”,我就会说:“我觉得你是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的人,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,你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,对不对?”
大多数人听了这话都会回答:“确实。”
当然,即使把缺点看成优点,这也还是一种评价。
如果能通过自我改观而喜欢自己,那就不是靠别人的肯定增添自我价值,而是以他人的肯定为契机肯定自己的价值,进而认可自己。
如果能借机与他人相处,就能在人际交往中肯定自己。
阿德勒曾说:只有当我的行为对共同体有益时,我才觉得自己有价值。
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自己?那就是觉得自己在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、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,这时人就会认可自己的价值,进而喜欢自己。
这未必需要某种“行为”,我们只要相信:我活着就是对他人做贡献。
肯定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,毕竟在这个时代,成绩或者说成功才有价值,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价值,也没法喜欢自己。
可这也只是大众的评价,这种评价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。
小孩子即使什么都不干,只要活着就能让周围人感到幸福;那么,没道理说大人不能和小孩一样,只是活着就让周围人感到幸福。
如果对照理想看差距(说是理想,其实也跟成功一样是大众认可的那些),人就没法喜欢自己。
可要是你有因病卧床的亲人朋友,是不是觉得只要人活着就好?
如果你这么想,那就试着同样以“活着就好”的标准看待自己,你无论如何都会喜欢自己的。
04 我将孤独终老吗? 能拿到养老金吗?
在这个时代,每个人都会焦虑。
我能找到工作吗?找到了工作能干到退休吗?能结婚吗?能拿到养老金吗?会孤独终老吗?......一旦开始想这些,人就难免焦虑。
为了认清什么是焦虑,我们先要把它与恐惧区分开。
与焦虑不同,恐惧有明确的对象。比如地震时建筑剧烈摇晃,你会感到恐惧,会想逃。留在原地很危险,所以恐惧对生存来说是必要的,即使有时候心里想跑身体动不了。恐惧与明确的对象有关,因为知道其原因,所以地震结束后恐惧很快就会消失。
然而焦虑不是这样。克尔凯郭尔说焦虑的对象是“无”,也就是“说不清的焦虑”。不是某件事让人焦虑,而是没有理由(无)却让人焦虑。
恐惧的人会停下或逃走,而焦虑的人会瞻前顾后。
害怕在社交中受伤的人也不认为自己能独自生活,他们采取防御姿态避免深交,但也不彻底切断与他人的联系。
可由于先有了逃避的念头,且附加了焦虑的情绪,因此一遇到困难,他们就会逃跑。
阿德勒说:“一旦人们获得了逃避困难的办法,这种办法就会随着焦虑的附加愈发坚定。”
于是,他们就会越来越不愿意面对人生中的课题。
那么,焦虑的人该怎么办呢?
首先,你要认清自己在所处的现实中并不至于走投无路。人生中的很多事,不试试看是不会知道结果的。
有时你觉得自己没问题,一动手才发现异常困难,只好放弃;有时又刚好相反:无论怎样,你都只能从自己能做的开始。
比如考试前你可能会担心考不好,但你能做的只有复习。虽说学了也未必会考好,可要是你因为考前焦虑导致准备不充分,那这就是逃避。考不好,再考一次就行了。
此外,很多人因为未来不可预测而焦虑。可人生正是因为不可知才有意义。
你难道想要一切按预想发展的人生吗?
05 只有岁月增长, 没有人生目标怎么办?
“只有岁数增长”真的可能吗?
这意味着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变,但其实别的事物也是会变化的。
首先,你身处的环境在变。
其次,你自己也不可能只是变老。
德语诗人里尔克在一封信中写道:
不勉强挤它的汁液,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,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。夏天终归是会来的。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;他们在这里,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,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。
与树木不同,你对“只有岁数增长”感到焦虑。为什么焦虑?因为你没有“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”。
如果你想不焦虑地生活,那就“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”,不要忧虑未来。
你的焦虑是因为你觉得现在这样不行,而这可能是由于你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主流观念。
哲学家三木清认为成功是通用的。很多人都想获得成功,比如考入好学校、进入好公司、升职加薪、组建家庭等。
另一方面,幸福与成功不同,是因人而异的。
所以想幸福的人没必要和别人一样,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对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会难以理解。你就算不把成功当目标,总还是想幸福吧?
幸福是人生的上位目标,而成功是实现幸福的手段。
成功关乎过程,幸福关乎存在。
成功需要完成某些事,但幸福不需要完成任何事,它只是存在。
从这个角度看,年老无成的人生也可以很幸福。
即使没有热情,你还是可以找些能让自己忘记时间流逝的事做做。
06 如何能在50岁之后更快乐?
考虑到未来的生活和养老,想不工作并不容易。
你可能享受工作,不觉时间流逝,甚至废寝忘食。工作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,所以这当然比忍耐痛苦工作要好得多。
可即使有成就感,还是会有损健康。年轻时可以不担心,但到了五十岁,即使身体尚健,你也必须要有这个意识。
另一方面,即使有经济问题,你也没必要拿健康换钱。
即使不能减少工作量,你也可以通过改变工作态度愉快地生活。
不工作确实没法生活,但人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,而是为了生活而工作,且必须是愉快的生活。
阿德勒说,人要处理的课题包括工作、社交和爱情。
如果你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,留给其他课题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很少。但这不是因为你“在工作中投入太多时间精力,所以不能处理其他课题”,而是你“为了不处理其他课题,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”。
所以你要减少工作在生活中的比重。毕竟,如果你只在有成就感时才感受到自我价值,当你年华不再,就会失去价值感。
最后,想要享受生活还得能放下过去。
有些人永远无法忘记年轻时的成功,这样的人总在拿当前的生活与高光时刻比较。
可就算你想再次成功,机会也未必会造访两次。
我们必须清楚,人不成功也可以幸福地生活。
还有,你要远离竞争,工作和社交不是拿来攀比的。
比如年轻时因为别人都结婚而焦虑的人,只要不在意就可以幸福生活。
而反过来,哪怕你活得跟别人一样,如果不合你的心意,那也没有意义。
不与人无谓地竞争,不问成败,只做喜欢的工作,这就是你现在能做的。
07 总是想对人发火怎么办?
发火的人是在表达愤怒,是试图用愤怒改变别人。
愤怒的人认为愤怒可以阻止他人的行为,但其实这不可能;哪怕对方真的停止,那也只是出于害怕而不是出于认同。
阿德勒说愤怒是一种“让人与人分离的情感”。
发火的人和被发火的人之间会有心理距离,你说得越有理,对方越反感、越不能接受。
想用愤怒改变对方是不可能的,可生气的人还是想让人改变,所以即使发现训斥毫无效果,还是舍不得摒弃“训得再厉害点可能对方就会改了”的念头。
你要能准确地判断,通过发火你想做什么、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。换言之,你要明白发火不可能改变别人,就算你严厉斥责后对方改了,这也不是因为你,而是人家自己决定改变。
同样地,烦躁的人如果知道不可能改变别人,也就不会把火发出来。
既然改变不了别人,那该怎么办呢?
首先,如果看到让你不爽的言行但其实没影响到你,那你就不要看。
比如孩子不做作业老打游戏,家长看到会心烦,但其实不学习的后果是孩子自己承担。
换言之,就算成绩下降,这也只是孩子的事。所以孩子不做作业,父母可以什么都不说。
其次,如果他人的行为多少影响了你,那就明确地告诉对方你想让他改一改。
烦躁的人和总板着脸的人都是想引起别人注意,但是不说出来,别人就不会知道你期待别人怎么做。
当然,你说了别人也未必听,可还是说出来更有利于维护关系。
即使是这样,你也不要试图改变对方,而是让对方理解你的想法。
08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?
弗洛姆认为爱是能力问题,而且是爱别人的能力问题。
这种能力不以特定的人为对象,也不排他。所以那些说“我讨厌他,却喜欢你”的人,不能说具备了爱的能力。
如果喜欢猫,那么无论脏兮兮的流浪猫还是蓬松的波斯猫都是可爱的。真正爱猫的人都会同意这点。
按这个逻辑,说“我讨厌他,却喜欢你”的人,不能说真正意义上爱着别人。
我们知道爱不是排他的,说“我讨厌他,却喜欢你”的人,他们爱的“你”并不是独一无二的。
所以只要心思改变,他们马上就会爱上另一个人。
怎样才能与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相遇呢?马路上的擦肩而过不能算相遇,在学校、单位里见过或是一见钟情也不意味着相遇。
宗教哲学家马丁·布伯说:人面对世界有两种态度,即“我—你”关系和“我—它”关系。
在“我—你”关系中,我以全副人格面对你;而在“我—它”关系中,我将你视为对象(它)来体验。
在不对话、以人为对象的“我—它”关系中,对方与“物”无异。“我—你”关系和“我—它”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对话。
一见钟情时,因为对方和你以前认识的人很像,所以明明初见,却仿佛认识很久。
但在对话之中,在以全副人格相对的“我—你”关系中,我与你相遇了,于是我成为“我”,对方则被唤作“你”。
这一时刻,便是二人的初次邂逅。
身处这种关系中,我不再是以前的我,我不再是孤身时的自己,而是因所爱之人获得了新生。
于是,“我们”而非“我”的人生开始了,相爱的两人就这样战胜了孤独。
09 如何保持一段长久的关系?
每天一睁眼就想:“今天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人。”
也许对方昨天说了不好听的话,但这不意味着今天也会说不好听的。
人总在不断变化,你都不再是昨天的你。
这种变化虽然短时间内很难看到,但如果你觉得眼前的人和昨天一样,你就没法发现对方的变化。如果你们能意识到彼此的变化,你们就不会觉得今天是昨天的重复,明天也就不是今天的延续。
虽然不知道将来你们的关系会怎样,但现在你们可以努力经营它。这是不断更新爱情的努力,它可以让你们的关系更好,所以是充满喜悦的努力。
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里说:“专注意味着完全活在当下。......专注力是相爱的人最应具备的品质。......两个人会常想逃离彼此,不要这样,要学着彼此靠近。”
如果人在一起却不想着对方,时间就会分别流逝,那这段时间就是“死的”。
与此相对,“活的时间”是两人共享的。彼此相爱并不意味着自动共享“活的时间”。
不如说,当你们感到共享“活的时间”,才会产生爱意。
爱意并非一旦产生就会永远持续。爱是动态的过程,它只能被体验。它无法像物品一样被拥有,它不断地流动,时刻在变化。
所以,不是爱上一个人就完事了,你们要不断更新爱情。虽然对方会包容你的生气和不爽,但如果你滥用这份宽容,它就可能突然消失。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所以只能爱在当下。
如果你现在关心对方,此后你可以一直这样;如果你现在不关心对方,那么未来的你也不会关心。
关心意味着站在对方的角度,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想法,不是考虑对方能为自己做什么,而是考虑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。当然,如果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,直接问就好了。
维持长久的关系不是目标,而是结果。
没必要考虑过去和未来,只要两人能充分活在当下,并让共度的时间成为“活的时间”,那么二人的关系也会持续下去。
10 如何与自己讨厌的人相处?
怎么努力都不喜欢对方,而且还不能随便绝交,这种时候该采取什么策略呢?
原则上人不能改变别人,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。
你可能会说:明明是对方的问题,却要我改,这太不公平了。
准确地说,要改的不是对方,也不是你,而是你们之间的关系。
为了改变关系,你只能从你能做的事着手。
你可以先保持距离。
讨厌这种感受不会在一次性的关系中产生。比如你在购物或用餐时因为店员的态度感到不快,你只会生气,但不会讨厌。
然而,即使对方总是干蠢事或影响你的心情,你也没必要讨厌对方。讨厌意味着亲密。比如你跟喜欢的人告白,如果对方说“我讨厌你”,其实还有希望,因为人不会讨厌自己不关心的人。
而如果对方说“我对你没什么想法”,这才是毫无希望。所以,如果你们只是需要共处一阵子,你没必要跟对方亲密到感到讨厌。
不过,如果你是跟“讨厌的”父母相处,这就非常糟。因为即使讨厌,你也离不开。可哪怕亲子关系也不是必须相亲相爱,略微保持距离也是可以的。
在工作和朋友关系中,有些人总是反驳一切批评一切,他们显得优越,而这种优越和自卑是一体两面。
如果真有信心,他们就不会批评而是有逻辑地提出想法。但他们做不到,所以才试图惹人厌或惹麻烦来抢话语权。
无论是总一脸不爽的人还是批评一切的人,终究都是想博关注,所以接触时不会带来好感,只会造成压力。
如果与其来往让你感到压力,那正是他们所期待的,所以你没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精神。
对方的性格不会改变,我们也不用在意对方。
只要保持心理距离,对方就会变得不重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