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菜根谭》里有个句子,写得极好: “藏巧于拙,用晦而明,寓清于浊,以屈为伸。
真涉世之一壶,藏身之三窟也。”
这话的大意是:
我们应该将聪明藏于笨拙之下,将锋芒藏于收敛之下,将清高藏于随和之下,将冒进藏于退缩之下。
这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身安命的法宝。
一个“藏”字,道尽了做人的最高境界!
藏,是不动声色,伺机而动;是锋芒内敛,胸有沟壑;是厚积薄发,一鸣惊人。
藏,是一种人生智慧,一种做人的境界。
1 藏住情绪
公元前494年,第二次吴越大战爆发。
越国战败,越王勾践为了休养生息,等待时机,接受大臣范蠡的建议,主动提出入吴国,成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。
在吴国,勾践受尽折辱。
吴王夫差先是当着他的面招揽范蠡,无功而返之后,就让勾践给自己的父亲守墓,给自己喂马、赶车,如同最卑贱的奴隶。
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,勾践吞下屈辱、愤懑,平静地劳作着,似乎真的甘心对吴王俯首称臣。
如此忍辱负重三年,勾践终于取得了夫差的信任,得以回到越国,为后来的报仇雪耻赢得了机会。
与勾践相反,陈后主李煜,在降宋后,不懂得隐藏自己悲愤的情绪。
因为一首直抒胸臆的《虞美人》,断送了自己的性命。
同样的境遇,一个懂得藏起情绪,终于绝地逢生,一个任凭情绪肆意,终究葬送了自己。
军事家拿破仑说: “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,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。”
世事纷扰,谁又能少了情绪牵绊呢?
无论是春风得意的喜悦,还是穷途末路的悲凉,如果少了情绪,人生也变得寡淡。
然而,成年人的世界,情绪终究属于自己。
太多外露的情绪,换不来共鸣,求不来同情,只会让别人抓住我们的软肋。
喜也好,怒也罢,藏住情绪,不让情绪出卖自己,更不让情绪掌控自己。
遇事不慌不躁,只有静下心来,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藏住情绪,这是一个人的修养。
2 藏住锋芒
名将韩信是刘邦手下三位人杰之一,他为汉家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。
但是,向来功高震主,战功加身、手握兵权的韩信,受到了刘邦的猜忌。
而韩信明知刘邦忌惮自己,却不知收敛,常常装病不上朝,对于其他大臣也常常颐指气使,处处得罪人。
有一回,他到大将樊哙家里做客,樊哙非常客气地招待他。
没想到韩信出门后,不屑一顾地嗤笑道: “我居然落到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!”
不仅如此,韩信还曾在刘邦面前夸耀自己带兵的能力,说刘邦最多只能领10万兵,而自己却是“多多益善”。
韩信处处要强,盛气凌人,锋芒毕露,终于引起众人不满,有人告密说韩信和叛军陈希私通,打算谋反。
而皇后吕雉收到密报后,立刻与丞相萧何商议,将韩信骗进皇宫斩杀。
《寻访千利休》中写道: “利为尖锐刀剑之物,时刻训导自己不要太过锋芒毕露。”
职场中总有人处处要强,处处不让人,锋芒毕露,看似醒目肆意,却处处得罪人。
最终坏了同事关系,惹了上司脾气,工作中处处碰壁,得不偿失的,还是自己。
与人相处,藏起锋芒,有原则,无棱角,以耿介之心自持,以圆融之姿处事。
藏起棱角,这是一个人的睿智。
3 藏住底牌
《三国演义》中,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,但是因为相貌丑陋,先后投奔曹操和孙权,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。
后来,在诸葛亮的举荐下,庞统又来投奔刘备。
看到庞统长相,刘备也对他颇为轻视,但碍于诸葛亮的面子,便安排他做了个县令。
庞统心有不满,但还是顺从地赴任了。
到任后,庞统不问政务,整天饮酒作乐。
直到刘备得知此事,派张飞来视察,他才一展身手。
不到半天的时间里,庞统就把积累了100多天的事务全部清晰明了地处理完毕。
之后他对张飞说: “我看曹操和孙权,就跟看写在手上的字一样简单,别说这么一个小县城了,有什么好担心的?”
张飞被庞统的才能折服了,回去说服了刘备,庞统这才得到重用。
以庞统之才,治理小小一座县城,的确大材小用。
如果他一到任,就动手处理县务,那他最多得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名声,然后在县官的位置上郁郁不得志。
正是因为他能沉得住气,没有自曝底牌,耐心等待机会,才有了后面一鸣惊人的表现。
网上有句话说得好: “保留自己重要的秘密,也是给自己留一个退路和底牌。”
其实,需要保留的何止秘密,才华,人脉,资源……这些都是我们的底牌,又何必一股脑暴露在人前?
处处炫耀才华的人,常因轻狂不容于世。
时时动用人脉的人,往往耗尽情面,人情尽失。
早早耗尽资源的人,终究身无长物,一生落魄。
人生,就是一场与命运的讨价还价。
唯有藏起底牌,徐徐图之,才能有一鸣惊人的机会。
藏住底牌,是一个人的格局。
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《池上》中写道: “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”
划船的小孩不懂得隐藏形迹,在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一道痕迹。
但仔细思考这两句诗,背后的寓意却发人深省。
不懂得藏的人,时时留露痕迹,处处留把柄,人生难免落了下乘。
懂得藏的人,云淡风轻,不动声色,伺机而动,往往一鸣惊人。
藏住情绪,喜怒无形,是修养;
藏住锋芒,胸有沟壑,是睿智;
藏住底牌,游刃有余,是格局。
藏之一字,实在是做人的最高境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