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活越憋屈的老灵魂——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”错了吗?
【精彩摘要】一个人心中在意挂怀的东西越多,就离轻安通透的状态越远。当出手时做当做的事,不问成败不求回报,只因那本当如此;不做不当做的,哪怕可获利颇丰。事后无人知晓,也不可行——一旦失了真心无愧,绝对会万金难赎。 本文摘自:Y4-3-166《已知的实相Ⅳ》第三册第166节
▶在人世间有很多初生牛犊的小白,但也不匮乏老灵魂。随着累世经验的叠加,老灵魂的能量、能力、心智成熟度、见识技巧都远超小白们,在出生时就具有先天的优势。但是老灵魂并不意味着神智就已经比较发达——
较成熟的老灵魂内外通透,从小就愿意跟随内在热忱行动,不在意那些世人的眼光与相互攀比的评价。它们在生命的过程中做喜好的事,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精进自己的技能,同时喜好探索未知、挑战极限。这样的人无病无灾,能量充沛,精神饱满,越挫越勇,成为天佑之才。
另一类老灵魂是越活越憋屈,次次蹲班回回补考,小心翼翼却一无所获,勤勤恳恳但竹篮打水。它们为了生活而生活,为了家人而忍耐,为了父母而妥协,为了情侣儿女而牺牲......看似相当伟大,不断做出自我牺牲,但却其实自身与他人都没有真的因此受益成长。因为持续的匮乏感、危机感、撕裂感,让角色我在委屈与不甘中挣扎,一身伤痛后却一事无成。
自我牺牲利益他人这没问题,问题出在角色我因此感到了无法释怀的不甘。那些所谓的自我牺牲其实都暗藏目的,并非是无偿奉献,是心底交易中的沉没成本,属于放长线钓大鱼的行为。本来“爱”是无条件、不住相的,但在这里却成为伪装交易。要是付出没能换回对等的回报,或没能赚到自己预期的效果,那就会陷入懊悔甚至懊恼嗔恨。
继而质疑内我的引领,与利他的内我彼此割裂;质疑天地人性,问出“我这样对你,你为什么这样待我”。这样的角色会因无法形成能量交互而精疲力竭。当没有能量滋养、不能维持平衡时,“次人格”闪亮登场,疾病灾祸接踵而至。要是不知反思、放下怨恨,即使咬牙坚持,难关也不会过去。倒霉的事接二连三,拖久了要不就是角色凋零死亡,要不就是人格崩坏,神魂内被熏染得充满嗔恨懊悔。
老话说,人不为己天诛地灭,这话很多人曲解成极端利己主义思想,这样理解真的很没有文化底蕴。本文出处是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第二十四集:“人生为己,天经地义,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。”其意是如果人不修身养性内观,那么就会被天地所排斥摒弃。这里的“为”字原文念第二声,是“修养、修为”的意思。
一个人心中在意挂怀的东西越多,就离轻安通透的状态越远。当出手时做当做的事,不问成败不求回报,只因那本当如此;不做不当做的,哪怕可获利颇丰。事后无人知晓,也不可行——一旦失了真心无愧,绝对会万金难赎。
——摘自细雨著作《已知的实相Ⅳ》第三册第166节
扩展阅读 ▶如果我们很武断地,可以把神魂的成熟度划分为:幼稚的小白、中青年、成熟的老灵魂三个档次。可见三者对人生体验的诉求是全然不同的。
小白会渴望富贵安稳平静,一心只想趋吉避凶,只求万事顺遂,渴望出生在富贵人家躺赢人生。喜欢通过讨要祈求的方式获取利益。当遇到挫折时,往往一哭二闹三上吊,责备他人,咒骂神明。自己经常有匮乏感与不安全感,同时还有深深的无力感。思想的核心主题总是围绕“我的”,极其在意个人得失。
渐进成熟的灵魂,有很强的开创性,喜欢打破故有的局面,在拉帮结派中形成大小组织,在组织内利用群体的力量,通过内部共赢与共鸣的合作,来相互弥补缺点。明白了协作的重要性,同时慢慢有了包容性、同理心和共情能力。不再外求,而是主动不断丰盈自我的能力,努力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。遇到困难会设法去解决困难,通过尝试与经历解决困难的过程,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极限,扩展自己的能力与认知。这一阶段中,自省、自觉、自悟,不怕挫折、努力践行,成为人生的核心主线。思想的核心主题围绕“我们的”,更在意注重团体利益。
成熟的老灵魂,开始担任团队的核心,尝试把不同团队串联成可相互合作的利益链。通过利益链利益众生,并提倡共赢,自己不看重虚名假利,愿意吃亏与让利给他人。自发渴望教导传播生命领悟,对弱者与小白有耐心和爱心,偏重挑战贫苦坎坷的人生经历,在大起大落间游戏人间。往往这类家伙无需多高的学历就能随口说出醒世的道理,性情稳定平和,很有担当,总是给人以柔软温暖的感觉。思想围绕着完善内在自我的初衷展开,随缘行无畏法布施,注重裨益众生,却不干涉他人体验当经历的课业。
▶道长有点儿愁,捏着鼻根揉眼角,长吸气后慢慢吐纳,等世子说完,然后说: 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无己者无过无咎,顺遂天命而有所为。无功者,不用一己之力贪图有所成,故可不被虚名假利所困,无所执故无所害。
神人通晓规则之变、化生之妙,所以能不迷失本心本性,而不执着于所图谋必成的执着上。成败并不被看重,更注重历经体验的过程与这过程带来的领悟。
世间的圣人,于万事万物已经都做到认知通透,甚至可与光同尘,但忧国忧民,长存救世之心,总有迫切之感,虽不贪图名利,但总焚心棘手,所欲不遂,郁苦愁闷。有所执故有所不见,不见名相乃幻。无法摆脱‘有用’的诱惑,不知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对人的褒奖是一种地域性人文的礼法教义,却不是普世之道理。他们想要的世界大同,是单一的雷同,不是兼容并蓄地浑然一体。
转自:细雨资料专题节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