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24|回复: 0

特殊之爱—我们忘记了自己本是完整的

[复制链接]

4789

主题

34

回帖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8197
发表于 2025-8-2 01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特殊之爱—我们忘记了自己本是完整的

你觉得自己"不完整",这种信念就会投射出相应的现实镜像。当你认为自己“不完整”,需要一段感情才能变得"完整"时,实际上你只会吸引到一段关系,来印证你的"不完整”。但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本来就是“圆满完整”的,根本不需要依靠他人来补全自己,那么你的能量频率就会与同样圆满的人产生共振。这样的人自然具备你“理想伴侣”的所有特质。关键在于你要先活出这种圆满的状态,然后自然会吸引与你频率相合的人出现。所以,拥有一个情感关系,并不是因为你需要他(她)来让你圆满,而是你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圆满。——bashar

多多:接下来,我们来深入探讨“特殊之爱”和“圆满之爱”,正如bashar所说,“你认为自己“不完整”,需要一段感情才能变得"完整"。实际上你只会吸引到一段关系,来印证你的"不完整”。” 这就是“特殊之爱”,它建立在匮乏感的基础上。

Amanda: 为何称为“特殊之爱”,这个“特殊”体现在哪里?

多多:特殊之爱之所以"特殊",因为你把对方当作"唯一能拯救你的人”——只有TA能懂我/补全我”。

你以为爱必须通过"特殊性"来证明: "只有TA能给我这种感觉"   这本质上是给爱加了条件,真正的爱既不执着于"特别",也不否定"特别"——它超越这种二分性,如天空包容万千气象。  

特殊的爱,更多的是一种“需要”。  

"我爱你,因为只有你能让我快乐"、
"我爱你,因为只有你理解我"、
"我爱你,因为你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缺"。


这种爱,本质上是一种索取——我们爱一个特别的人,是因为对方身上有某种特质,恰好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匮乏感。

很多时候,我们爱的可能不是那个人,而是他能带给我们的价值。  

Amanda:那这种"特殊之爱"会带来什么问题呢?

多多:它会让我们陷入三个陷阱:"特殊之爱"会让我们陷入三重困境:首先,我们会不自觉地神化对方,用幻想覆盖真实,把对方当作完美的人,却看不见他人性脆弱的一面。其次,这种爱会让关系变得异常脆弱,生怕失去这唯一的依靠。并且,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控制欲,要求对方必须符合我们的期待,而非尊重其独立人格的存在。

天天:“特殊之爱”为何让人感觉很特别,很浓烈,让人着迷。

多多:是的,“特殊之爱”常常披着“深情”的外衣,内核却是“对自我匮乏的补偿”。比如:  

没有你,我活不下去” ,
其实是“我需要你来赋予我生存的意义”  。

“你必须理解我”
其实是“我需要你的认可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”  。

“你变了,你不像以前那样对我了” ,
其实是“我需要你持续满足我的期待”  。


这种爱带着条件,带着期待。它更像一场交换:我给你温柔,你要回报我忠诚;我给你付出,你要回报我感激。一旦对方不再满足我们的需求,爱就会动摇,甚至转为怨恨。于是,亲密关系里常常上演这样的戏码:开始时如胶似漆,后来却互相指责——"你变了"、"你不够爱我了",“你太残忍了”。也许,变的不是对方,而是我们内心的期待落空了。  

特殊的爱,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游戏。它建立在分离的信念上——"我是匮乏的,而你能填补我"。但外在的填补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我们,因为缺乏感来自心灵深处的遗忘——我们忘记了自己本就是完整的。  

天天:“特殊之爱”能升华为“无条件的爱”吗?

多多:除非一个人能领悟到自己“本觉圆满”,否则不会转变为“无条件的爱”,因为只有满溢的杯子才能给予,空杯子只会持续的讨要。真实的爱不是填满空洞,而是认出自己“本自圆满”,从未有过空洞。

天天:我以为爱是一种“救赎”,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?

多多:当你说“爱是救赎”,其实暗含一个逻辑:  “现在的我不够好,需要被某人或某段关系来‘修复’。” 这本质上是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,只不过披上了一层“浪漫的外衣”。

我宁愿说,一切的关系都是镜子,不是救赎,因为你不需要任何人拯救,你的“自性圆满”,你是完美的灵性存在, 超越所有故事、标签,从未真正残缺,也无需外求完整。

(注:我们的真实本质是超越身体、思想、情绪的“纯粹觉知”,本自圆满,以肉身的形式来体验这场神圣游戏。)

依晓:你的说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,我确实有过浪漫的想法:想要遇到心仪的另一半,过幸福的生活。

多多:想要伴侣本身并不是问题,这是生命本然的流动。真正的关键在于,你的渴望是否基于对“救赎"的依赖———“我必须要有,否则我就无法完整" ,还是出于“喜悦”——想要分享你已拥有的爱。

当你认为某个人能让你变得完整,这意味着 “我此刻是破碎的、欠缺的、不够好的”  ,

这种思维会让人陷入永恒的“等待模式”,
- 等待某个特别的人的出现来让自己幸福,  
- 等待某段关系来“填补”自己的空虚  ,
- 等待未来某个时刻才能变得“完整”  。

但真相是:你从未破碎过,你的本质也从未因任何经历而受损。  

当你把关系当作救赎,实际上是在要求对方: 为你过去的伤痛负责,为你当下的情绪负责, 为你未来的幸福负责……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因为没有人能“修复”另一个人的内在世界,并且这种期待会让关系充满压力,最终窒息。

真正的健康关系,是两个完整的人的相遇,而不是“医生与病人”的剧本。  

事实上,关系不是救赎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它照出你尚未接纳自己的部分,触发你隐藏的恐惧与渴望, 让你真正意识到:你本就是爱本身,从未失落,你也不需要别人让你完整,只需要认出自己“早已完整”。

当你放下“关系是救赎”的期待,反而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: 你将不再依赖对方来“治愈”你,你也不再恐惧“失去关系就失去自己” ,这个时候,你会非常的自由,没有执着的索取,也没有恐惧的掌控, 只有当下的相遇, 和自在的同行。

大东:为什么人们都执迷于“特殊之爱”?

多多:特殊之爱的深层真相是小我对“自性圆满”的逃避。

小我之所以执着于特殊之爱,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“确定感”——  “只要拥有这个,我就安全了。”  “只要被这个人爱,我就不孤独了。”  


小我之所以执着于"寻求爱"的游戏,本质上是因为它活在一种根本性的错觉里——它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孤立的碎片,却忘了自己始终是“一切万有”(本源)的一部分。

但真正的痛苦,不是“得不到”,而是“误以为我需要得到什么才能完整”。  就像做梦的人,在梦里拼命奔跑,却不知道只需醒来,一切追逐自然止息。

大东:所以追求特殊之爱是小我营造的一种幻觉,是吗?

多多:小我像一个永远举着金饭碗要饭的乞丐,对小我而言,"正在寻找爱"的状态比"活在爱中"更安全。因为追寻过程能持续喂养它的身份认同——那个"不完整的、正在努力的我"。

最深刻的悖论在于:小我越是用"向外寻求爱"来证明自己存在,就越强化了"我本来不完整"的幻觉。

当你看破这个逻辑时,你会发现:不是小我感觉不到爱,而是爱太圆满了,圆满到让小我害怕失去了作为"感受主体"的立足点。就像蜡烛的光在阳光下,会"失去"自己作为光源的存在感。

事实上,安全感从来不需要寻求,只需要停止否认已经拥有的完整。

大东:小我是如何运作的?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

多多:小我的本质就是一场由恐惧驱动的分裂游戏,它通过不断制造"我vs非我"的二元对立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。这个恐惧思维系统最核心的诡计,就是让我们深信自己是一个孤立的个体,和生命之源是失联的,必须通过不断追求外在的人事物来填补内在的空虚。

首先,它会持续制造"不够好"的错觉。明明生命是圆满的,它却不断暗示"你还缺爱、缺财富、缺成功、缺觉醒",这种匮乏感不是真实的,而是小我用来维持自己存在感的燃料。

它告诉你:"你是一块残缺的拼图,必须找到其他碎片才能完整。" 但真相是,整个拼图早已完整,你只需要依心而活,做自己,跟随内在喜悦而行,一切你需要的自然会流向你。

更吊诡的是,小我甚至会把"放下小我"也变成一个新的追求目标。就像一个人拼命想要放松,结果越努力越紧张。当它开始追求"无我",却创造出一个更精微的"追求无我的我"。这种无限循环的思维游戏,正是小我维持生存的最后防线——它知道,只要还在追逐什么,无论是金钱、爱情还是开悟,分裂的幻象就能继续上演。

但觉醒恰恰发生在最平凡的时刻——当你看穿这个游戏,当你发现连"觉醒者"这个身份都是多余的。就像梦醒时不需要证明自己已经醒了,你只是自然地知道。那份知晓没有任何重量,不带来任何优越感,因为它明白所有人都共享同一个觉醒的可能。在这个知晓中,小我的分裂游戏终于失去了魔力,而你发现自己从未离开过家,只是做了个漫长而逼真的迷路之梦。

大东:所以小我最大的恐惧是害怕失去自我,是吗?

多多:是的,小我最大的恐惧确实是"害怕自我消失",但这个恐惧本身就是一个“错觉”, 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实质的"自我"可失去——就像你无法失去从未拥有过的东西。

大东:我听懵了,能解释一下吗?

多多:你不必害怕"失去自我",因为那个你以为会失去的"我"——根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。它只是你头脑构建的一个概念,一组不断变化的想法、记忆和标签的集合

有一个恒常不变的“我”吗,你所谓的"自我"一直在变,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,身体细胞几乎全部更新了,你的想法、喜好、性格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,这个"我"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,每一个瞬间,你都在重生。

大东:这个“我”究竟在哪里?

多多:你找不到一个具体的"我",你试着在身体里寻找"我"在哪里?大脑?心脏?可是你会发现,你的想法来了又走,没有一个"主人"在控制它们,你能控制自己不去思想吗?是谁在决定下一个念头是什么?情绪升起又消失,又是谁在制造这些情绪?

我们总在错觉中认领一切: 把记忆当成"我的故事,把念头当作"我的思想"  , 把身体当作"我的身体"  ,可这些都在每分每秒流转变化,哪个才是真正的"我"?  

我们总误以为: 是"我"在看世界,是"我"在经历人生, 是"我"在觉知一切 ,而真相恰恰相反——  是觉知(意识)中升起了"我"的幻象, 梦境需要意识才能发生,但意识从不真正困在梦里。  

真正的你不是那个局限的"小我",而是体验这一切的遍在觉知(意识),此刻无论你在想什么、感受什么,那个「知道自己在想/在感受」的“觉知”本身,从未被任何内容影响或污染。  

所以,你害怕"失去自我",从一开始就是你错认的一个念头罢了。真正的你,比所有念头都更根本、更恒久。“觉知”不依赖任何体验而存在:快乐时它在,痛苦时它也在。

大东:所以我就是觉知?

多多:当你说「我是觉知」时,小我会立刻把这个认知变成新的身份标签 ,但真正的觉知连「我是觉知」的概念都不需要。

大东:我还是理解不了?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?

多多;停下。  此时此刻,放下头脑所有理解。  安静几秒钟,就几秒钟——  没有念头,  没有"我"的概念,  「存在」的感觉消失了吗? 没有。 「存在」依然清晰。  那个「在」才是你真正的家,  而所有关于「我」的故事,我的纠结、我的情绪,我的烦恼,我的挣扎、我的故事……都是来了又去的浮云,这个不依赖任何思想念头的「在」,  才是你真实的本质。 所有情绪、烦恼、故事,  都只是经过它的云。  云会来,也会走,  而天空般的觉知,  从未动摇。  

你不必成为什么,因为你早就“是”了, 那些来来去去的映像,从未改变你的本质。  

连这个「明白」都不需要抓住, 因为真正的你,比任何领悟都更早存在。


圆满之爱

多多:我们总以为爱是得到什么、拥有什么,但其实真正的爱是发现自己原本就什么也不缺。就像天空不会因为乌云而变得不完整,你的本质(自性)也不会因为任何情绪、遭遇而受损。

那些让你痛苦的念头:觉得没人爱你,害怕失去什么,感到自己不够好……这些都只是暂时飘过的乌云,它们会来,也一定会走。但觉知这一切的“你”,就像天空一样从未改变。

圆满的爱,就是看清一个简单的事实:你从来都不是那些飘过的云,而是整片天空。

你不需要赶走负面情绪,留住快乐感受,因为无论云来云往,天空永远是天空。你本来就如此圆满完整,完整到连"我很完整"这个想法都是多余的。

这就是圆满的爱——不再把自己当成需要修补的碎片,而是认出自己一直是包容万物的觉知本身。

其实验证的方法很简单:当下这一刻,这几分钟,试着什么都不做——不抗拒眼前的问题,不追逐未来,只是单纯地「存在」。

感受一下:呼吸在自动进行,心跳在自然运作,生命在自发流淌——那个「在」的你,需要被谁认可吗?需要达成什么条件吗?

需要别人来完整自己吗?不需要,你就是你。


你会发现:那个「在」的感觉一直都在,它不需要任何条件,不依赖任何外物,就像空气般自然存在。

这就是你的真实面目:不因成功而增加,不因失败而减少,不被年龄改变,也不被生死定义。

这就是圆满,真正的自由,是发现:连「追求圆满」这件事,都是多余的。

附录《觉性圆满》:

觉性像一面镜子。  
镜子能照出美丑、穷富、得失,
但镜子本身不会被这些影像改变
——它只是如实地映现一切,
又自由地放过一切。  

我们总习惯把自己当成镜中的某个影像:  
"我是不完整的"、"我是失败的"、"我得不到爱"...  
这些标签就像给镜子涂上颜料,
让它再也照不见其他可能。  

但觉性比所有的标签和故事都更广阔:  
它能体验悲伤,却不会被悲伤困住;  
它能体验失败,却不会被失败定义;  
它不需要外界的爱来填满自己
——因为它本就是爱的源头,
像太阳发光那样自然流露温暖。  

认出这一点,生命就自然松开了:
你不再紧绷,
你的整个人就轻松了。

喜怒哀乐成了天空飘过的云朵,  
而真正的你始终是那面镜子,  
清净、圆满、  
含着万物,  
又不被万物所困。



原创 花蕾汀 会飞的比目丑鱼

摘自《闲聊悟语》           
整理:木木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觉醒家园

GMT+8, 2025-11-5 06:49 , Processed in 0.087162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