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44|回复: 0

“做者感”消失时,自由才真正开始

[复制链接]

4789

主题

34

回帖

1万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8197
发表于 2025-7-16 01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“做者感”消失时,自由才真正开始

多多:我们一生都在努力成为某个样子——成为更好的自己,成为更成功的人,成为值得被爱的人。这个"成为"的过程里,永远藏着一个紧张的"做者",它总在盘算、比较、纠结、困惑、掌控。但奇怪的是,越是努力,平静和自由似乎就离得越远。  

天天: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?

多多:真正的自由不是通过努力获得的,而是在"做者感"消失的那一刻自然显现的。

就像清晨醒来时,发现昨夜令你辗转反侧的经历原来只是一场梦。不是你要去努力"获得"自由,而是当你认出"囚禁"本身也是幻象时,牢笼自然消失。

当那个总是试图控制一切的"我"退场时,生命突然变得轻盈。走路时没有走路的"我",吃饭时没有吃饭的"我",思考时没有思考的"我"———没有掌控者,只剩下纯粹的生命自发行动本身。

真正的自由,不是“我”在掌控一切,而是生命通过“我”自然流淌。

我们总以为,安全感来自于“我能决定一切”,“我能掌控一切”。但其实,“做者”的本质是恐惧——害怕失败、害怕匮乏、害怕不被认可、害怕失去控制,总觉得自己“还不够好”,必须努力“成为”某个样子,才能安心。

“做者”也会产生分离的幻觉(分别心):认为“我”必须优于他人,或至少不能落后,"我"必须不断比较、筹划、调整,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安全地生存下去。

"做者"的核心幻觉,就是相信:

—"我"是独立的个体(与生命本源分离)
— "我"需要证明自己(否则感觉没有价值)
—"我"必须掌控一切(否则会失败)

于是,它不断:
比较(比他人强才有安全感)
评判(必须符合某个标准才"正确")
掌控(  "我"必须规划未来、确保安全、避免意外  )

"做者"编造的谎言,让你误以为: "我必须战斗,才能有价值",但生命的实相是:你是宇宙的孩子,你早已完整,无需证明,万物本是一体,何来高低?

我们耗尽一生去证明、争夺和焦虑,却从未真正安住于生命本然的丰盛中。

天天: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“做者”编织的幻觉?

多多:是的,我们常常被"做者"的念头给骗了。它就像一个爱编故事的导演,这个导演先虚构出一个"需要被保护的小我",让我们整天提心吊胆,生怕这个"我"会受伤害。其实啊,真实的我们(大我)比这个"我"要宽广得多,就像大海远比一朵浪花辽阔。

天天:所以,让我们痛苦的,就是“做者”的思维。

多多:是的,这个“做者”在大脑中制造了各种问题和矛盾,让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地解决的那些"问题"。

我们总以为生命需要有个"我"来经营。这个"我"像一位过度操劳的管家,时刻计算得失,忙着维护形象,防御伤害。殊不知,正是这个看似尽责的管家,筑起了所有痛苦的围墙。  

它总是给我们编造各种假想敌和标准。让我们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们比,和我们竞争。这些比较、评判和焦虑,把简单的生活搞得沉重而复杂。

看明白这个把戏后,你会发现: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比较心,那些对未来的焦虑,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牢笼;而真正的你(你的自性),始终如天空般完整而宁静,看着这些念头来来去去。

天天:怎么才能化解“做者感”呢?

天天:先安住,只是观照,当焦虑升起时,别急着解决它,就像看天上的云,看着它来,看着它走,你会发现,大多数问题都是"想"出来的。生命的智慧一直在你之内流动,只是被"做者感"(我要控制)的念头挡住了。

当“做者”停止操控,意识才能回归空性的流动状态。

天天:所以“我”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吗?

多多:我这里谈到的“我",指的是“我执”(分裂的自我概念),有了"我",就自然有了"我的"和"不是我的",有了要争取的和要逃避的。我们就活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攻防战里——保护财产,维护尊严,巩固地位。就连最美好的事物,一旦变成"我的",就立刻成了负担。我的爱情不能变质,我的成就不能褪色,我的健康不能衰退。这份“我执”,正是所有焦虑的源头。  

(注:“我执" 正是分裂的源头,而真相是——万物一体生命,从未分割。""是无限意识暂时聚焦的视角,是整体生命在局部体验自身的方式。正如《一的法则》所示,智能无限(创造本源)以亿万种形式游戏,看似有你、我、他,实则全是它自己的舞蹈。分裂是梦,一体是醒;无论梦境还是清醒,觉性始终如一地映照一切。)

天天:要怎样才能达到“无我执”的状态呢?

多多:这种状态不是刻意追求来的。相反,任何追求和努力都会强化那个"做者感"。

它更像是一种放下后的发现:原来生命本就可以这样自发运转,不需要一个"我"来指手画脚。呼吸不需要"我"来呼吸,心跳不需要"我"来跳动。  

当"做者感"就开始松动。行动依然在发生,但不再感觉有个"我"在控制行动。曾经紧张的掌控变成了自在的流动。生命不再需要被某个"小我"掌控,它自己就知道如何展开。  

没有"我"的阻隔,万物与你再无距离。他人的快乐成了你的快乐,自然的美丽成了你的美丽。这种无分别的联结,才是爱的本来面目。  

最终你会发现:从来就不需要什么"我"来保护什么。生命本身已经完整,已经安全。放下那个虚构的管家,你才真正自由。

生命——从未破碎,从未分离,永远鲜活,永远自由。

当这种领悟越来越深,你生活中的每个动作都开始带着奇妙的轻松感。办事、说话、行走,都不再是为了证明什么或达成什么,你只需跟随内在的喜悦,每个行动都跟随“心流”的感动,从生命整体中升起,又回归整体。  

天天:这会不会让人感觉消极,反正听天由命就行了。

多多:这并不是消极,而是最积极的信任——信任生命本身,信任大我的智慧远超"小我"所能规划的。在这种信任中,连"自由"这个概念也变得多余。因为真正的自由,就是不再需要觉得自己是自由的。  

做者感”消失的那一刻,你发现:从来就没有被束缚过。所有的枷锁,都是那个想象中的"做者"自己打造的。当它消失,剩下的只有如实如是的生命,在每一个当下完整地展现自己。

这就是最平常又最不可思议的解脱:在没有任何人需要解脱的情况下,解脱自然发生了。

天天:这样会不会让个人失去自由意志?

多多:这是个很好的问题。其实当"做者感"的幻觉消散时,我们不是失去了自由意志,而是终于回归自己最本真的模样

就像一杯浑浊的水:
当泥沙沉淀后
水自然恢复了它原本的清澈

那个总在算计、控制的"小我"退场后
你会发现:
真正的自由选择从未离开
只是被焦虑和执念遮蔽了

你不会失去自由意志,而是终于能够: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,做出不被恐惧驱使的决定,活出真我本然的样子。

所以请放心:放下"做者"的掌控,不是放弃自由,而是让自由回归它最初的纯净,你将成为大我在那里,你的每个选择,都是生命通过你在说"是"。这就是生命最深的自由,也是它最真的意志。

天天:你说的“无我”,“无做者感”,可为什么我依然能感觉到“我”的存在?这个“我”难道是幻觉吗?  

多多:不是幻觉,而是误解。就像浪花误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孤立的浪花,而忘记了自己是整体海洋的一部分。这个看似分离的"我",其实是宏大生命在通过独特的视角体验自己。你的“我感”并非虚假,只是它被局限在了“孤立个体”的概念里。

注:"我"不是需要被消灭的幻影,而是无限意识体验个体视角的一种方式。

不执着"我" → 自由
不否定"我" → 智慧

天天:因为“我执”,才产生“我”的痛苦——孤独、恐惧、求而不得。 如何超越这些“我”的感受?

多多:你问如何超越"我"的感受?关键不在于否定或压抑这些感受,而在于培养一种"觉照智慧"。当孤独升起时,觉察"有一个被称为“孤独的感受”正在发生",而不要定义"我好孤独",痛苦时,也不要定义为“我的痛苦”,不要将感受个人化。

当你停止给感受贴上“我”的标签,它就只是纯粹的能量,来了就走。

真正的你,是那包容一切却不受动摇的“觉性”,无论发生什么,你的觉性始终如虚空般澄澈无染当我们停止将体验个人化时,痛苦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。就像乌云飘过天空,它们来去自如,丝毫不影响你的觉性。

天天:如果没有“做者”,那爱和慈悲又如何存在?  

多多:真正的慈悲,恰恰在“无做者”时才能完整。当“施爱者”和“被爱者”的界限消失,爱就不再是一种交换,而是生命存在本身的自然流露,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“无相布施”。

天天:那该如何生活呢?如果没有“做者”,谁来完成工作、照顾家人?  

多多:生活依然进行,只是背后的“做者感”松绑了。就像河流不会思考“我在流动”,但它依然滋养万物。行动变得更纯粹而自然,因为不再有“做者”的负担。  

打个比方,雌鸟喂食时不会想"我是个尽责的母亲",本能中自有圆满的爱。当你停止计算"我应付出多少",关怀的行动反而更纯粹。

天天:既然我们的觉性圆满一体,为何要玩这一场"众生游戏"?

多多:根据《一的法则》的核心智慧,智能无限(未分化的太一)的第一个显现就是自由意志。这种自我分离的"游戏"是太一认识自己的根本方式,就像眼睛需要距离才能看见自己。唯有通过体验分离,才能知晓合一;唯有经历限制,才能领悟无限。这是存在本身的神圣韵律。

无限的意识扮演角色,以个体身份探索,是为了让无相觉性体验自己的无量化身,让整体意识收获数亿万种体验。

觉性通过众生的眼睛看世界,通过数亿万颗心感受爱,通过无数生命经验自己的丰盛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附录《智能无限的探索》

在《一的法则》体系中: “智能无限”(Intelligent Infinity)是未显化的纯粹觉性,相当于经典中所说的"心性"或"无极”,未分化的太一"(Undifferentiated Unity),太一未显化前,存在于无时间无空间的永恒中。

“智能无限”知晓自己的渴望,由此诞生了"智能能量"(Intelligent Energy,无限意识能量),——这是宇宙最初的脉动。万物由此生发,我们的个体意识,都是这个“无限意识”分化出的独特视角。就像大海中的浪花,看似独立,实则从未与海洋分离。

这揭示了一个全息式的真相:从最宏大的星系到最微小的粒子,都是同一无限意识在不同维度的自我映照。就像全息图的每个碎片都包含整体信息。

整个世界,包括星辰大海、众生万物,甚至我们此刻的思考和疑问,都是“无限意识”正在做的梦。这个"梦"看似假象,却是“智能无限”表达自己的方式。就像大海必然起浪,“智能无限”也必然通过显现万物来体验自己的无限可能性。

我们这些看似独立的个体意识,实际上都是“智能无限”在梦中分化出的"子视角",衍生了丰富有趣的大千世界。

这个神圣游戏的本质奥秘在于:看似"分化"的过程,实则是无限以更丰富的方式认识自身完整性的运动。"太一”通过似乎成为“多”来更完美地知晓自己是一,这是造物最基本的优雅悖论。

不同密度的存在状态,本质上是“无限意识”通过不同的"认知滤镜"体验自身:

第三密度(人类):透过分离幻相体验自由意志

第四密度:透过群体意识体验无条件的爱。

第六密度:在保持个体性的同时知晓合一性。

当我们阅读这些资料,表面上是"我"在学习高维智慧,实则是“智能无限”正通过"我"这个角色来认识自己。每一个灵性的体验,每一次觉醒的悸动,都是这个无限意识在梦中的自我探索。

我们既是梦中的角色,也是做梦者本身,所以不必焦虑"何时才能觉醒"。就像海浪无需回归海洋,因为它从未离开过。真正的觉醒不是到达某个终点,而是突然意识到:连这场追寻本身,也是“智能无限”梦境的一部分。

原创 花蕾汀 会飞的比目丑鱼

摘自《闲聊悟语》整理:木木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觉醒家园

GMT+8, 2025-11-5 05:04 , Processed in 0.081812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