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荣格眼里真正的“爱自己”
01 荣格说:除非你对自己的阴影说“你好”,否则你永远在别人的剧本里演龙套。
翻译成人话就是: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敢直面自己的“不完美”—— 比如内心的那些小九九:偶尔的自私、偷偷的怯懦、暗戳戳的嫉妒、搞砸事情的狼狈,总想着把这些不体面的部分藏起来,那你这辈子活得就像个没主见的“配角”。
别人觉得该精致,你就拼尽全力买奢侈品装体面;别人说“懂事得体”才好,你就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全隐藏起来;别人追求什么,你就跟着往什么方向跑……
你从来没真正“跟自己好好聊聊”,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、能接受自己的哪些“做不到”,只能照着别人的期待、社会的标准去活,看似活成了别人眼里的“像样”,其实根本没活成自己人生的“主角”。
荣格把“爱自己”分成两条线:
一、外倾(Extraversion)——跟外部世界,如物质、感官的关系;
二、内倾(Introversion)——跟内部世界,如潜意识、阴影的关系。
很多人把第一条线直接简化成“吃吃吃、买买买”,第二条线绝大多数人不会去关注。
02 首先,物质、感官层面的满足到底算不算爱自己?
荣格眼里的答案是:既算,又不算。
如果消费只是填补“我不够好”的坑,那叫“假自体”在消费,阴影会越长越大;
如果消费是你对“我值得”的自然应承,那就是外倾功能最舒展的样子,滋养畅快。
反过来,清心寡欲的人,只要他是“我选择”,而不是“我不配”,那同样是健康的内倾功能。
一句话:关键不是花了多少钱,而是谁在花钱。
是“我”在花——我享受物质带来的舒适、便利、惬意;
还是“我的阴影”在花——我需要物质来填补我内心的匮乏,平息我由此而来的委屈、不甘,甚至愤怒。
如果是后者,那不是爱自己,那是骗自己。
03 真正的爱自己始于一场勇敢的向内凝视。
这意味着我们有勇气看向内心深处那些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被我们刻意否定,或另我们感到羞耻的东西——荣格称之为“阴影”,它们被我们判定为了人生“不可接受”、“不能展现”的存在。
因为成长的过程中,这些都不曾被我们在意的人接受,甚至是愤怒地排斥过。
于是它们的出现令我们感到恐惧,感到羞耻,感到不安,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强行压制,不让它们冒出来。
荣格的理论中,被刻意压制的阴影不会消失,它们以更丑陋和隐蔽的方式来消耗我们的人生。
因为它们转化为了潜意识里的消耗源:
在人际关系中战战兢兢,总担心“真实的自己不被接纳”、“狼狈被发现”:怕说错话、怕做错事、怕暴露任何“不体面”,这种谨慎本质上是阴影在消耗心理能量。
在亲密关系(如亲子、夫妻)中挑剔、指责、控制:这种向外投射的行为,本质上是你无法面对的自身阴影在他人身上的“显形”。
你看不惯伴侣的懦弱,或许是你无法接纳自己内在的脆弱;你痛斥孩子的“不懂事”,或许是你压抑了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孩童式渴望。
那些让你暴跳如雷的他人的“缺点”,常常是你自己阴影的镜像。
当我们无法与自身的阴影和解,它们便如同暗流,不仅吞噬内在的平静,更将亲密关系变成战场——我们攻击的,往往是那个不敢承认的、藏在自己心底的“敌人”。
04 荣格眼里的爱自己,不是要消灭这些阴影,而是承认和接纳它们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,理解它们存在的缘由(往往是过去经历中的重要他人不接纳它们)。
整合阴影,是走向内心完整的基石,是深层次自爱的庄严宣告。
爱自己不是一条坦途,它需要勇气直面内心的幽谷,需要诚实剥开层层的伪装,需要持续的自我对话与反思。
但荣格相信,唯有踏上这条成为自己的神圣旅程,我们才能触及最深切、最根本的自爱。
接纳了自己的一切面向,理解了人性的幽微,我们会自然生发出更深的同理心,拥有更丰沛的创造力,并建立起更真诚、更健康的关系。
内在的和谐,终将如清波漫涣,滋养我们与世界的连接。
荣格深受东方智慧与炼金术的启迪,他告诉我们,真正的自爱,意味着超越非黑即白的二元评判,容纳生命本身固有的矛盾。
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,能够同时拥抱自身的光明与黑暗、坚强与脆弱、理性与感性、独立与依赖、无私与自私……理解这些看似对立的力量并非缺陷,而是生命活力的源泉。
小时候,父母不接纳我们这些“不完美”,我们便跟着把它们当成了洪水猛兽,总觉得“只要流露出来,就会被世界嫌弃”。
可当我们真正接纳了自己的这些部分就会发现:当年不接纳的,或许只是那时的父母;如今身边的人—— 不管是朋友、伴侣、同事,甚至是早已改变的父母 —— 其实根本不会像我们担心的那样排斥。
你曾以为的“禁忌”,从来不是真理的标准,只是童年时一次未被理解的遗憾。
就像荣格从东方智慧里悟到的:生命本就充满矛盾,自爱就是容纳这些矛盾,与完整的自己同行。
当你能跟自己的阴影握手言和,阳光自然会照进心里,也照进你与世界的每一段连接里。
原创 心理驿站
|